亚MIC驱动的表型异质与耐药演化:以 A. baumannii RND 外排泵为核心的机制与干预

  • Research_Proposal-E_Figure3
  • Research_Proposal-E_Figure4

模型选择与对比:如何在有限功效下回答“two≈one@17h、two>one@24h(尤其ΔadeIJ)”

三种模型的对比

1) 分层按时间做(Option A:每个时间点各跑一个模型)

公式:在 17 h 子集:~ exposure * genotype;在 24 h 子集:~ exposure * genotype
(因为同一子集里 time_h 不变,再加 + time_h 是冗余的)

能回答的问题

  • 直接给出同一时间点内的所有核心对比(如 two vs one、基因型差异及其交互)。
  • 很适合你现在关心的:“17 h 两次≈一次,而 24 h 两次>一次?”

优点

  • 参数少、功效高(不去估计三方交互)。
  • 结果直观:每个时间点一套 DEGs,便于和 Fig.3c 的现象逐一对应。
  • 抗不平衡设计(两个时间点样本数/离群点不一样时更稳)。

缺点

  • 不能在一个模型里“正式检验”时间是否改变了暴露×基因型的效应(缺少三方交互的整体显著性检验)。
  • 跨时间比较需要你在结果层面去比对(例如比较 17 h 和 24 h 的 LFC/DEG 数),不是模型内参数。

适用场景:样本量有限、你最关心分时间的效应;先得到清晰、功效高的 per-time 结果。


2) 全局简化模型(Global reduced):~ exposure * genotype + time_h

能回答的问题

  • “暴露效应是否被基因型修改?”(有 exposure×genotype 交互)
  • 同时控制了一个时间的平均主效应。

优点

  • 比全模型参数更少、功效更高。
  • 仍可做“差-中-差”式的交互检验(但这是跨两个时间的平均)。

缺点

  • 假设暴露×基因型的交互在 17 h 和 24 h 相同/相似;
  • 无法告诉你“17 h 小、24 h 大”(时间特异的交互被“平均”掉)。

适用场景:如果 PCA/探索性分析显示时间影响较小而且平行,且你只想得到“平均意义”上的交互结论。


3) 全模型(Full):~ exposure * genotype * time_h

能回答的问题

  • 所有主效应与全部交互,尤其是三方交互(检验“暴露×基因型 的差异是否随时间改变”)。
  • 可用 LRT(似然比检验) 与简化模型比较,正式证明时间特异。

优点

  • 统计上最完整;能一口气检验你提出的“17 h 小、24 h 大”这种时间依赖。

缺点

  • 参数最多、功效最低(在基因层面更难达显著;多重比较负担更大)。
  • 解释略复杂(系数多,需要合成对比)。

适用场景:样本量足/信号强,或者用于确证“时间改变交互”的结论(比如在 Option A 看到强烈趋势之后)。


给你这套数据的建议(结合你目标与当前信号)

主分析:优先用 Option A(分层按时间)

  • 在 17 h 和 24 h 分别拟合 ~ exposure * genotype,导出 two vs one(WT 与 ΔadeIJ 各一套)。
  • 这和 Fig.3c 的读图是一致的,功效也最好;如果你的预期正确,17 h 的 two vs one 基本不显著,24 h 显著增多,尤其是 ΔadeIJ。

确证时间依赖(可选但推荐):跑一版 全模型

  • ~ exposure * genotype * time_hLRT 对比简化模型 ~ exposure * genotype + time_h
    若大量基因在 LRT 中显著 ⇒ 说明三方交互真实存在(时间改变了交互)。
  • 对重点基因/通路,再报告三方交互的方向与效应量。

若功效更有限或只想给一个“总体交互”的结论

  • 可以只给 Global reduced 的结果(平均的 exposure×genotype 交互),
  • 再辅以 Option A 的火山图作为“时间分层的可视化支持”。

简短决策树

  • 你要看清 17 h vs 24 h 的差别 → Option A
  • 你要在统计上证明“差别随时间改变”Full + LRT(可在 Option A 之后做)
  • 你要功效最大但只要平均结论Global reduced

实操小贴士

  • 两个时间点样本数尽量均衡;有离群点先处理(PCA/库大小/样本间相关)。
  • 需要时加入批次/库制备等协变量(+ batch),在三种模型里都可以加。
  • 报告时同时给:DEG 数、FDR、代表基因 LFC,并用 GSEA/富集做通路层面的对照。
  • 图表:每个时间点出 two vs one 的火山图/热图;全模型的 LRT p 值分布或显著通路一览。

一句话结论

为了回答你现在最关心的“17 h 的 two≈one,24 h 的 two>one,尤其在 ΔadeIJ”,Option A 是首选(清晰、功效高);随后用全模型 + LRT补一个“官方盖章”的时间依赖即可。


0. 术语速览(便于快速阅读)

  • MDR:多重耐药(Multi-Drug Resistance)
  • RND 外排泵:Resistance–Nodulation–Division 家族(A. baumannii 主要为 AdeABC/AdeIJK)
  • sub-MIC / 亚MIC:低于最低抑菌浓度(MIC)的暴露/处理
  • R/S 亚群:在选择压力下仍能成殖耐受/适应亚群(R)不成殖/受损易感亚群(S)
  • PAP:群体分析谱(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)
  • Time-kill / MDK:时间杀菌曲线 / 最小杀灭持续时间(MDK99/MDK99.99)
  • AUM:人工尿培养基(Artificial Urine Medium)
  • MH2B(MHB):Mueller–Hinton Broth 第二配方
  • EPI:外排泵抑制剂(Efflux Pump Inhibitor)

1. 研究背景与问题定位

1.1 临床与公共卫生动因

  • MDR 革兰阴性菌威胁升级,A. baumannii 在 ICU/院感中占比高,治疗选择有限。
  • 最后线药物(替加环素、碳青霉烯等)敏感率下滑,且地区波动大,提示环境/宿主体内因素的重要性。
  • 亚MIC 暴露在临床(药代/组织渗透/生物膜)与环境(废水/污泥/水体)里普遍存在,能驱动适应、耐受、异质耐药等演化过程。

1.2 科学空白

  • RND 外排泵被公认为 A. baumannii 耐药关键,但基因表达表型耐药不总一致;
  • 异质性(heteroresistance/耐受/持留)与宿主相关培养基(AUM/尿液)的影响在常规 AST 中难以显现
  • 缺少将亚MIC → 表型异质 → 宿主环境转录重编程串联起来的系统证据链。

2. 科学问题、核心假说与研究目标

2.1 科学问题(What)

1) 亚MIC 替加环素如何诱发/放大 A. baumannii表型异质性耐受/适应亚群
2) RND 外排泵(AdeABC/AdeIJK)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何种动力学与调控角色
3) 尿液/AUM等宿主相关环境如何重编程转录网络改变药敏表型毒力

2.2 核心假说(Why + How)

  • H1:反复亚MIC 暴露通过应激响应/膜稳健性/代谢重分配,选择或诱导“在膜/外排应激下仍能成殖”的 R 亚群上升;RND 缺失株(ΔadeIJ)这一现象尤显著。
  • H2:RND 泵不仅通过外排直接降低胞内药物,还通过变构/能量耦联影响膜稳健、代谢与应激路径,放大表型异质。
  • H3:尿液/AUM汇聚多因素(渗透压、尿素、金属离子、碳源限制),系统性重编程外排泵与代谢网络,导致MIC 变化毒力改变

2.3 研究目标(Deliverables)

1) 建立亚MIC → R/S 亚群的定量框架(PAP、MDK、脉冲生存)并定位分子机制
2) 解析 RND异质性宿主环境适应中的作用;
3) 构建UTI 相关药敏解读范式与EPI 靶点清单。


3. 实验总体设计与样本体系

3.1 株系与处理

  • 菌株:WT(野生型)与 ΔadeIJ(RND 缺失),必要时扩展至 ΔadeIJK。
  • 处理与命名逻辑
    • No(未暴露):WT_17/24、deltaIJ_17/24
    • One exposure(一次亚MIC):pre_WT_17/24、pre_deltaIJ_17/24
    • Two exposures(两次亚MIC,0.5×MIC ×2):0_5_WT_17/24、0_5_deltaIJ_17/24
    • 时间点:17 h、24 h(或 8/16/24 h 批次采样)
  • Rationale:“05”表示每次 0.5×MIC 的两次脉冲,强调sub-MIC 叠加效应

3.2 培养基与应用场景

  • LB(液体/平板):生长曲线(液体)、总 CFU 与母板(平板)。
  • MacConkey agar(胆盐+结晶紫):膜/外排应激选择,用于显化 R/S 亚群、计算 CFU_Mac/CFU_LB
  • MH2B(液体):标准药敏/动力学参照。
  • AUM(液体)/Urine(液体):模拟尿路体内环境,用于生长、MIC 与 RNA-seq

4. 指标体系与统计学(统一口径)

4.1 关键指标定义

  • R 比例(3c 指标)R% = CFU_Mac / CFU_LB × 100%
  • R/S 比值(可选报告):R/S = CFU_Mac / (CFU_LB − CFU_Mac)
  • PAP 尾部比例p_tail = ΣCFU(≥MIC) / CFU(无药)
  • AUC(PAP 曲线下面积):衡量整体耐受度
  • MDK99 / MDK99.99:达到 99%/99.99% 杀灭所需时间
  • 脉冲生存率survival = CFU_pulse / CFU_start
  • RNA-seq:DEGs(|log2FC| 与 FDR),通路富集(KEGG/GO),主成分贡献(PC1/PC2)

4.2 统计检验与多重校正

  • 组间比较:t 检验/曼–惠特尼;多组用 ANOVA/Kruskal–Wallis + FDR/Bonferroni。
  • 比例/计数:二项置信区间、Fisher 精确检验、GLM(logit)。
  • 时间–生存类:分段回归/非线性拟合;MDK 的置信区间或 bootstrap。
  • RNA-seq:DESeq2(FDR < 0.05;|log2FC| 阈值预先注册)。

4.3 生物学重复与效应量

  • 每组 ≥3 生物学重复;报告 效应量(Cohen’s d 或 Cliff’s delta)与 95% CI,避免只看 p 值。

5. SOP:核心实验流程(可直接贴进方法学)

5.1 并行铺板(LB vs MacConkey)与 R 比例

1) 标准化 OD/CFU 接种;
2) 在目标时点(8/16/24 h)取样,并行涂布LB agarMacConkey agar
3) 过夜培养计数 CFU_LB / CFU_Mac
4) 计算 R% = CFU_Mac/CFU_LB,记录 ±95% CI;
5) 统计 No vs One vs Two、WT vs ΔadeIJ 的差异。

5.2 复制平板分离 S(易感)

1) 先在 LB 无药制备母板(100–300 个离散菌落);
2) 用天鹅绒/膜 整体复制MacConkey(±药物板);
3) 选择板不长/显著受损的坐标 = S 候选
4) 回到 LB 母板对应坐标挑取 S,纯化 2–3 轮,建库;
5) 验证:MIC(不升/接近原始群体)、Time-kill(无长尾)、PAP 尾部低。

5.3 PAP(Population Analysis Profiling)

1) 配置药物阶梯:0、0.25×、0.5×、1×、2×MIC(可扩展);
2) 等量涂布 → 计数 CFU
3) 作图(log10 CFU vs 浓度),计算 AUCp_tail
4) 统计处理间差异与效应量。

5.4 Time-kill / MDK

1) 固定高浓度药(杀菌剂常 ≥10×MIC;四环素类可选联合或耐受表征方案);
2) 0–24 h 分时取样计 CFU;
3) 拟合曲线、估 MDK99/MDK99.99
4) MDK↑/长尾加重=耐受增强。

5.5 脉冲生存(Pulse Survival)

1) 给予短时高浓度脉冲(10–20×MIC,30–60 min);
2) 终止药效、复苏、计 CFU
3) 生存比例比较处理差异。

5.6 RNA-seq(尿液/AUM/MH2B & 暴露对照)

  • 管线:FastQC → HISAT2/STAR → featureCounts → DESeq2;
  • 批次设计:WT/ΔadeIJ ×(尿液/AUM/MH2B)×(No/One/Two)× 时间点;
  • 输出:PCA(PC1/PC2)、DEGs(FDR<0.05)、KEGG/GO 富集;重点关注 外排泵(adeA/B/C、adeI/J/K)、膜/代谢/应激通路。

6. 初步结果(与前述一致的“证据链”)

6.1 Fig.3 — 亚MIC 暴露 → 适应与 R 亚群上升

  • 3a:流程示意(未画基质)。
  • 3b(LB 液体)Two > One > None 的生长恢复/存活。
  • 3c(R%)R% = CFU_Mac/CFU_LB;在 ΔadeIJTwo > One > None(16–24 h 最显著;*p<0.005, p<0.01**),WT 变化小。

6.2 Fig.4 — 预暴露后 R/S 表型分化与药板验证

  • LB vs MacConkeyR 能长,S 不能长/受损;WT 在两板均可生长。
  • 药板(四环素、碳青霉烯、利福平、多黏菌素、万古霉素):S 不可成殖,R 表现更耐受。

6.3 Fig.5 — 培养基效应(AUM/Urine/MH2B)

  • 生长:MH2B 最快;Urine 适中;AUM 较慢。
  • MIC 转变:AUM 中 四环素类 ↓~4×、碳青霉烯 ↓~8×(vs MH2B),提示介质效应

6.4 Fig.6 — 尿液/AUM 的全转录重编程

  • PCA:Urine 沿 PC1(~75%)聚类;AUM 与 MH2B 沿 PC2(~20%)分离。
  • DEGs/通路:两者各自独特且部分重叠;脲酶上调Urine 中 adeB 上调、AUM 中 adeA/adeB 下调;富集 氨基酸/碳代谢、TCA 等。

7. 质量控制(QC)与混杂控制

  • 接种量与生长期:统一 OD600/CFU 与生长阶段,避免接种效应。
  • 时间点:固定 8/16/24 h(或 17/24 h)窗口;保证重复一致。
  • 平板并行:同一稀释度并行涂布 LB vs MacConkey;同批操作。
  • 批次效应:RNA-seq 采用阻断设计/ComBat 校正;PCA 检查批次漂移。
  • 药物效力:MIC 校准、现配现用、稳定性检查;AUM/尿液配方与 pH/渗透压监控。
  • 统计注册:预注册阈值(FDR、|log2FC|、效应量),报告完整。

8. 风险点与备选方案(Mitigation)

  • R/S 不显著:提高重复数;增加 MacConkey 胆盐/结晶紫梯度;延长/调整暴露方案。
  • RNA-seq 变异大:加大样本量或聚焦关键时间点;加入 RT-qPCR 验证。
  • WT 也出现明显 R 上升:进一步引入 ΔadeABC / ΔadeIJK 与互补株,拆解特异性。
  • MIC 与耐受定义混淆:采用 “MIC(稳态)+ MDK(动力学)”双标准区分。

9. 项目管理:时间线与里程碑

时间 核心任务 可交付物
2026 Q1–Q2 生长曲线/MIC/PAP/并行铺板体系搭建 QC 报告、首版 SOP、基线数据
2026 Q3 演化实验/Time-kill/MDK/脉冲生存 AUC/MDK/生存率统计与图表
2026 Q4 RNA-seq(尿液/AUM/MH2B)、WGS PCA、DEGs、KEGG/GO、突变谱
2027 Q1 敲除株构建与表型/分子验证 RT-qPCR/WB/银染/代谢物数据
2027 Q2 综合分析与模型建立 机制图、整合图谱(Fig. Model)
2027 Q3–Q4 论文/会议/专利 3–4 篇论文草稿、会议摘要、EPI 靶点清单

10. 预期产出与学术/临床价值

  • 机制贡献:完整链路——亚MIC 暴露 → RND/膜/代谢 → R/S 异质 → UTI 环境转录重编程 → 药敏变化
  • 工具与范式:R 比例/PAP/MDK/脉冲生存的统一报告范式;UTI 相关 AST 的培养基效应提示
  • 转化潜力:聚焦 TM 变构/能量耦联位点的 EPI 设计;提示在 UTI 情景下药物/联合方案的优化路径。

11. 附:可直接复用的图注(精炼版,供英文化)

  • Fig. 3:Sub-MIC tigecycline exposures (0.5×MIC ×1/×2) promote adaptation in ΔadeIJ; LB growth (OD600) shows Two > One > None; MacConkey tolerance ratio R% = CFU_Mac/CFU_LB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16–24 h (*p<0.005, p<0.01**); WT shows minimal change.
  • Fig. 4:Post-exposure ΔadeIJ splits into R (grows on MacConkey) and S (impaired); S fails on drug plates (TET/CARB/RIF/PMB/VAN).
  • Fig. 5:MH2B fastest growth; urine moderate; AUM slower; MICs drop in AUM (TET ~4×, CARB ~8× vs MH2B).
  • Fig. 6:Urine clusters on PC1 (~75%); AUM separates on PC2 (~20%); urease up; adeB up in urine, adeA/adeB down in AUM; AA/carbon/TCA enriched.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